濟臨協作

禹夏與齊家文化(人文曆史)

發布日期:2023-08-15 15:17:52     來源:


  根據大量的古文獻記載、出土文物和專家學者研究表明,齊家文化是早期或早中期的禹夏文化,古羌人是齊家文化的締造者。大禹生于大夏西羌,長于大夏西羌,是古羌人傑出的部落領袖,今臨夏一帶也許就是大禹的出生地和生長地。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易華博士認為:“曆史地理學研究表明西北地區是禹或羌人活動區。大禹出西羌,馬志勇收集了大量資料證明臨夏是大夏文化核心區。在齊家文化分布區,均可聽到大禹治水的傳說,并有不少相關文物古迹。積石山應該是大禹傳說的座标原點。‘夏’有夏王朝、夏民族、夏文化三義,但均與中國西北地區密切相關。夏代早期的文明發源于以甘肅為中心的齊家文化分布區。”[ 馬守璞.華夏文明發源于齊家文化——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華.民族日報晚刊[N].2014.9.11.]

  積石山縣出土的齊家文化雙耳素陶鬲

  據考古學鑒定,齊家文化的年代距今約4050年~3950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期早期的西北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類别,而這個時間正是禹夏王朝時期。所以齊家文化圈是當時華夏文明的核心區之一,古羌人創造了燦爛的齊家文化,也就是早期或早中期的禹夏文化,為中華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對此馬志勇先生說:“大禹建立夏朝前後,河湟地區就有夏文化,夏朝建立後,強化了夏文化。夏文化與齊家文化是同一時空,齊家文化就是夏文化。夏禹文化,它的源頭在河湟,成功于河湟,東傳于中原。齊家文化在華夏文明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馬志勇.古羌人是齊家文化締造者.馬志勇、唐士乾.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5年:135.]

  齊家文化是國際考古學界已公認的中國最早的青銅文化。出土文物證明,齊家文化開導了青銅時代的先河,已經步入青銅時代早期,對中華民族早期青銅器鑄造和生産力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齊家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甯夏,涉及内蒙古和陝西的部分地區,該區域恰好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間地帶,兼具三大高原的特征,有山、有水、有草地,宜農宜牧。易華博士認為“齊家文化分布區也恰是中國地理的中心區,生态多樣性為孕育和接受文化多樣性提供了有利條件,使這一地區成為上古時期東西文化交流和人類遷徙的要沖,其率先接受青銅、遊牧文化的洗禮,逐漸成為了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中心。”[ 馬守璞.華夏文明發源于齊家文化——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華.民族日報晚刊[N].2014.9.11.]

  齊家文化就是夏早期或中期的文化,大約和黃河中遊的龍山文化中晚期相當。

  龍山文化,是指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其中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

  二裡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裡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于中原龍山文化和二裡崗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二裡頭文化的聚落包括超大型都邑(二裡頭遺址)、區域性中心聚落及中、小型村落,建築則分為大中型夯土台基、地面式建築和半地穴式房屋等,墓葬的規模、葬具和随葬品也等各有差,顯現出社會的高度分化。二裡頭遺址和二裡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

  1996年啟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二裡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王城崗遺址是一處以豫西龍山文化類型中晚期為主、兼有新石器時代最早期裴李崗文化和相當于夏代的二裡頭文化與商周文化的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确定的重點六大都邑之一,是新石器時代城址。最先發現的城垣建築是遺址東北邊緣的兩座小型城堡,面積不足1萬平方米,東城大部分被河流沖毀。進入21世紀以來,又發現了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的大型城址,确認大城是在小城廢毀後建成的。目前學術界普遍公認王城崗大城遺址是“禹都陽城”遺址。

  那麼作為夏早期或中期文化的齊家文化與黃河中遊的龍山文化有什麼聯系?與河南二裡頭文化和“禹都陽城”的河南王城崗大城遺址又有什麼聯系?易華等學者認為:河南偃師二裡頭文化是夏晚期文化,可能由于遷都而到達。

  “我認為,以甘青甯為地域範圍的齊家文化就是夏早期或中期的文化,二裡頭文化是夏晚期文化,可能由于遷都而到達。我們可以從冶金考古學、植物考古學、動物考古學來證明齊家文化與二裡頭文化的同質性: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均進入了青銅時代,物質生活相同且技術水平相當。兩者均用牛、羊肩胛骨占蔔決策,還使用同樣的禮器:陶盉、石磬、玉璧、大玉刀,可能還有璋,說明有相同的意識形态或精神生活。齊家文化是國際考古學界已公認中國最早的青銅文化。”[ 馬守璞.華夏文明發源于齊家文化——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華.民族日報晚刊[N].2014.9.11.]他還論述:中國境内比二裡頭文化更早的青銅時代文化隻有齊家文化,與其相當的有朱開溝文化,亦明顯是受到了齊家文化的影響,因此,二裡頭文化青銅技術來自齊家文化。

  易華博士還論述:“如果真有夏朝,齊家文化應該是夏朝文化的組成部分。夏是新石器時代或傳說時代到曆史時代的過度期,也是東西民族與文化激烈碰撞與融合時期。齊家文化與夏代紀年相當,也是東西民族與文化交流的結果。距今4000年左右東亞社會發生急劇變革,第一個國家正在形成中。西北地區處在黃河農業文化與西北草原文化的接合部;東方定居農業文化受到了西方遊牧文化的沖擊,成為東西方文化接觸地區,形成了獨特多元的齊家文化。齊家文化與羌有關,不僅是周秦文化之源,而且很可能就是夏文化。”[ 易華.銅蹤夏迹見齊家——西北訪古遊.馬志勇、唐士乾.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5:269.] 而夏商周斷代工程已經證明,夏代存在已經是不争的事實。

  無疑,易華博士的論據是比較充分的,思路也是清晰的。如果這種論點成立,那麼,齊家文化與龍山文化、齊家文化與二裡頭文化、齊家文化與禹夏文化的關系就脈絡清晰了,大禹“大禹出西羌”,“禹出大夏”,然後“導河積石”治理好黃河上遊的水患,再受堯舜之邀或指令東遷治水建功立業,夏族發展壯大,之後建都或遷都“禹都陽城”,也就有了比較可信的聯系和清晰的脈絡了。

  齊家文化博物館

  但對于齊家文化的源頭,學術界也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齊家文化的源頭是陝西龍山文化的成員。據史書記載,啟繼位而原大禹公布與衆的接班人伯益逼迫離去,有些部族不滿,其中的代表就是有扈氏。有扈氏是西北雍州一帶的一個有一定實力的部落。《史記·夏本紀》描述:“有扈氏不服,啟伐之。”《括地志》雲:“雍州南鄠縣本夏之鄠國。”于是夏啟剿滅了有扈氏,有扈氏的一部分西遷西北,發展成齊家文化。

  南京大學曆史學院丁新博士認為:“這個有扈氏的确就在西北雍州一帶,它恰好解釋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齊家文化的産生;而齊家文化被廣泛認為與陝西龍山更加接近,而與馬家窯文化沒有繼承關系。例如,‘夏鼐先生認為齊家文化不是從半山—馬廠文化獨立發展而成的,而是受陝西龍山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假設禹來自馬家窯文化,而馬家窯文化又是從陝西遷出的仰韶文化,那麼當禹的部衆曆經八百年之後回到中原地帶時,回到自己祖先的發源地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這才會出現有扈氏不服的情況。有扈氏就是先前的陝西龍山文化,後來的齊家文化。”[ 丁新.中國文明的起源與諸夏認同的産生[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127.]齊家文化在商代夏之後,一部分被收編為姜戎,活躍在陝西和山西南部,拱衛商核心區的北部;留在原址的一部逐漸演變為辛店、寺窪文化。

  ——選自董克義《大禹導河積石》

Baidu
sogou